青岛新闻网6月14日讯(记者吴子彤 通讯员刘海豹)IOT能源智慧管控平台,领先的中水回用技术、环保涂装工艺、绿色能源储备智慧网……走进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的奇瑞青岛超级工厂,“黑灯工厂”“零碳智造”“极致节能”等关键词以具象的形式逐帧映入眼帘、触手可及,节水、节气、减碳……多种新能源和储能技术有机整合实现卓越的节能成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绿色动能。
▲奇瑞青岛超级工厂全面响应“双碳”战略,最大限度减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从产业源头抓起,在创新上下功夫,奇瑞青岛超级工厂通过科技赋能加快绿色低碳蝶变,是这座江北产业重镇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第二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启动以来,青岛市即墨区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在全区经济、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为全区新动能的崛起腾挪了更多土地、能耗、环境等容量空间。
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
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平均54秒下线一台车,最高日产可达1408台整车。瞄准智能制造,2020年以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对原有技术装备和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信息化提升,探索创新自动化项目26项,涂胶、喷漆、输送等工艺100%自动化,生产车间设备100%联网,节省成本4000多万元,提升生产效率20%,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互联互通。
▲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加快数智化转型,稳抓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
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数智化成功转型绝非偶然。在2022年印发实施的《青岛市即墨区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智能制造被列入15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同样被列入重点产业链的还有纺织服装。
据统计,即墨区目前已集聚3000多家服装服饰企业,占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70%以上。然而,纺织服装产业染色环节的高耗水,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为了疏通传统工业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肠梗阻”,即墨区印发实施了《青岛市即墨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链长负责制,引导链主企业发挥龙头作用。2023年6月,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入库产业集群名单,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入库领军企业名单。
一隅观全局。近年来,即墨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中,以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一汽-大众、奇瑞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发展壮大新能源企业产业,同时发挥氢—电转换的优势,探索低谷电力电解水制氢技术应用。按照减容量“上大压小”政策规划建设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完成4台煤电小机组关停,退出低效燃煤机组达4.1万千瓦。在包装印刷、纺织印染、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积极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
目前,即墨区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4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6家。2023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727.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65%,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5.7:48.6:45.7。
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向清洁化方向发展
“今年用上了电取暖,电取暖设备真是太省心了,不用动烟火屋里就暖烘烘的,比烧煤炉温度稳定,还干净。”提起“煤改电”取暖后的变化,即墨区通济街道孙家庄村村民栾静如数家珍。目前在即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惠民工程正在铺开,取暖方式一变,暖了民心,美了环境。
2021年以来,即墨区围绕实现城市清洁取暖基本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在积极发展集中供热为主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新区和热力管网难以覆盖的片区大力发展区域性清洁供暖,新增集中供热配套面积396.48万平方米;在集中供暖难以覆盖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分散清洁取暖,截至2023年底,全区新增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6万余户。
除了严控化石能源消费、压减煤炭使用,即墨区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源等为重点,布局形成多元化能源环保产业格局。
今年5月底,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完成35.88兆瓦光伏并网发电,工厂内多个车间屋顶上安装了上百块光伏板。作为一汽-大众全国范围内最大的光伏项目,该项目年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不仅可以满足工厂白天所有的生产生活用电,每年大约还有15%的发电量并入国家电网,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万余吨。与此同时,中节能(即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年实现新能源发电约1.4亿千瓦时。
同样作为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前沿,氢能因其大规模和长期的应用优势,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2年,即墨区因时而动,印发实施了《即墨区新能源产业(含氢能与储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氢—电转换的优势,探索低谷电力电解水制氢技术应用,并鼓励有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备氢储能,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设。
依海而生的即墨还将发展清洁能源的目光投向海洋。利用60多公里的沿海丘陵地带风能优势,建成并网发电陆上风电项目2个,年并网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鳌山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项目和青岛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同样也在推进中……即墨区以“风能+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依托技术、装备创新实现蓬勃发展,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即墨东部沿海丘陵矗立的大风车,不仅仅是绝美的风景线,更是源源不断的能量场。
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橙色龙门频繁起降,货运班列往来穿梭……盛夏时节,在位于即墨区蓝村街道的国际陆港华骏物流园,两条铁路专用线上货运专列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依托“公转铁”运输结构改革,华骏物流园持续推动“物流+电商+供应链+增值服务”新发展模式,日均快递流转量达110万单,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2023年底获评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
相较以汽车为主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具有长运距、大运量、低成本、绿色低碳环保等优势,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即墨区牢固树立“优势再造调结构、绿色安全守底线”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立即墨区推进“公转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联合工作专班,持续推进“即黄小循环”班列建设,加快建成华骏物流园、济铁物流园铁路专用线3条,目前全区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达到90%以上。
得益于枕山襟海,海陆兼备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即墨区积极探索陆港海港互动新模式。位于即墨东北部的女岛港一期工程刚刚于去年10月份通过竣工验收,升级改造后的女岛港拥有两个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年吞吐量将达到100万吨。与此同时,新改扩建的女岛港设置了容量为200kVA的岸电系统,靠岸期间,船上所有动力、照明都来自港口岸电,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条便捷海上通道的同时,实现港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主要是更多使用节能低碳的运输方式来实现货物和人的运输。秉持“生态优先+绿色施工”的理念,即墨区持续做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工作,加快新能源充电桩等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交通基础设施自感知等新技术,累计建设智能信号灯路口达219处,设置绿波带路口达163处,绿波协调路口占比达到70%,新增90辆纯电动公交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总数达到774辆、占比88%。
而在推进车型标准化,降低装备排放水平方面,即墨区多部门则以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加强对重型柴油车排污监管。强化“环保取证、公安处罚、交通维修”的联合监管执法模式,每月至少开展2次联合执法行动,依托道路监控卡口和执法站,充分发挥遥感抽测数据的执法应用。据统计,2021年以来,查处货车违反禁令标志3442起、冒黑烟116起,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1800余辆,累计报废各类农业机械1436台,推广新机具4000余台(套)。
调整农业投入及用地结构,提高绿色生态用地质量
畜牧养殖粪污如何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一直是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难点和堵点。被冠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的青岛田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给出了破解方案。
在即墨区金口镇,由田瑞集团投资建设的即墨区嘉禾丰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正在将公司自身养殖粪便及种植秸秆等废弃物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发酵、除臭处理,加工成富含多种营养分的有机肥,用于苗木种植和农田施肥,农作物再加工为蛋鸡饲料,实现了“饲料-鸡粪-有机肥-农作物-饲料”生态链的有效闭合。与此同时,配套粪污集中收集车辆,与养殖户签订粪污收集处理服务合同,通过废弃物再利用,将原本困扰行业发展的顽疾,转化为推动产业链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据介绍,该处理中心年处理粪污可达1.6万立方,可加工成生物有机肥2万余吨,全年为种植业农户提供土壤改良、土壤污染治理、撒肥作业等服务,目前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田瑞集团打造了一条“饲料-鸡粪-有机肥-农作物-饲料”的闭合生态链,实现畜牧粪污资源化利用。
畜禽粪污摇身一变,由“废”变“肥”,不仅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近年来,即墨区加快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在减量增效、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施全区小麦“一喷三防”统防统治全覆盖,面积合计168万亩次,减少了病虫危害损失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三年攻坚行动,在全区设立了2处区级回收处置中心和22处镇街固定回收点,基本实现了回收区域全覆盖,累计完成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113余吨,废旧农膜620余吨。
抓好“四个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抓住了污染治理的“牛鼻子”。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2处国控地下水点位稳定达标;年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成功入选省首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试点。
着眼未来,以新促转。工业底蕴雄厚的即墨区,正谋划新一轮转型。下一步,即墨区会强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新动能,全力推进“四减四增”取得实效,引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