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3月20日讯(通讯员刘海豹)“从委托技术服务机构编制预案到取得专家评审意见,仅用了10个工作日,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就可以发布备案,省时省钱又省力!”近日,在即墨区小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专家打捆评审会现场,青岛鑫晟瑞和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家智难掩兴奋,这是即墨区首批“打捆应急预案”的受益企业之一。
“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涉及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和尾矿库等领域的大中小微企业均需要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而且,应急预案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后,方能生效。”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副大队长蓝刚介绍说。
按照原本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程序,每一家企业需单独进行专家评审并分别支付费用。但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寻找合适的第三方机构编制应急预案和邀请行业专家现场评审,其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仅如此,大多数小微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简单、评审内容和流程简易,但需要同大中型企业支付相同费用,对小微企业来说也不划算。
直击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即墨区探索对小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联编联审联办”新模式。
“经过前期调研,我们了解到小微企业面临的这个堵点问题,同时考虑到辖区内小微企业数量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借鉴‘环评打捆审批’优秀做法,在全市率先探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打捆编制和评审’工作模式,由同一家技术服务机构编制应急预案,并统一邀请专家现场评审,大大减轻了企业生产经营负担。”蓝刚解释道,首批“打捆应急预案”试点选择在包装印刷行业进行,参与试点的6家小微企业在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风险点等方面存在相似性,适合放在一起进行评审。
找到破解方式以后,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主动向辖区包装印刷行业小微企业宣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打捆评审政策,对明确开展“打捆应急预案”的小微企业,指派专人包保,第一时间联系技术服务机构,与小微企业、编制单位沟通编制要点,指导编制单位简化内容、避免重复分析,全力做好“打捆应急预案”的前期指导、跟踪协调、包保服务等工作。
参与应急预案现场评审的专家、原青岛评估中心副主任王建华表示,“由于6家小微企业均为包装印刷企业,且规模相差不大,因此重点评估环境风险物质Q值、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值(M值)及环境敏感度系数(E值)基本相似,在评审过程中可以相互参照,存在的问题也不必一家一家指出,对我们评审来说也方便了不少。”
从以往的“分开评审”到现在的“打捆评审”,把涉及小微企业同类型的“一件事”统筹整合为高效办成“一类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同时编制、同时评审、同步修改、同期备案,促进了评审资源的集中整合和高效利用,缩减了30%审批时间,节约了20%预案编制和技术评审费用。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积极推进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工作,不断优化备案质量与流程。“我们以‘一次办好’为工作抓手,打造‘企业便捷、管理提升’的应急预案备案管理体系。将纸质备案改为电子备案,通过网上审、网上办的方式,在应急预案备案质量不减的同时,确保企业只跑一次腿。2022年以来,累计帮助800余家企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蓝刚介绍道。同时,督促各企业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查找环境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应急队伍、装备、技术等方面准备情况,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的职责任务,不断提高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