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4月21日讯(通讯员刘海豹)“过去凭经验判断,现在用数据说话。”近日,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执法人员使用新装备开展执法检查,对新装备的功能和灵敏度赞叹不绝。
▲执法人员正在交流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方法。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即墨区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监管新模式,深度应用科技手段。2023年开始,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启动开展生态环境系统监管能力提升行动,累计更新12种类别、41台(套)便捷式执法装备,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注入了新动力。
如何让新装备发挥功效?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采取“理论学习+实战演练”的方式,邀请装备供应企业的技术人员对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让执法人员熟练使用新装备。
粉尘快速测定仪、便携式水质多参数监测仪、油气回收三项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对于执法新装备,技术人员从仪器工作原理到操作规范再到数据采集与分析、执法应用逐一进行讲解,同时结合企业排污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开展实战实训,现场演示水体流速测算、大气污染物成分分析、油烟排放浓度评估等操作。目前,执法人员对新装备操作熟练度达90%以上,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有了新装备,执法如同添翼。变人工监管为智能监管、变撒网执法为精准执法、变被动整改为主动纠治,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转变。”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副大队长蓝刚表示。
从“传统巡查”到“智能监管”,着力构建科技支撑执法体系。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以移动执法系统为核心载体,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和信息化管理。通过全员培训、周调度督办、月考评通报等机制,执法人员实现执法信息实时录入、问题整改全程跟踪,有效规范执法流程。2024年累计上传执法记录3018条,执法人员活跃率和信息完善率达100%。此外,依托青岛市智慧执法一体化平台,通过移动APP后端大数据分析,为现场执法提供智能问答式解决方案,实现对企业实施“预警站”式管理,2024年以非现场监管方式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个,占总立案数比例8.4%,着力解决一线执法人员“单兵作战”困境。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将进一步建立执法装备全周期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维护档案和定期校准制度,推进科技手段与执法监管深度融合,让高科技装备成为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守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利器”,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