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8月12日讯 今年以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坚持以规范执法为核心,持续推进监管理念、执法方式、帮扶机制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执法有精度、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执法监管体系,为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非现场检查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及时转变执法监管思路,全面梳理执法监管手段,在持续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基础上,深化环评审批及竣工验收系统、排污许可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门禁监控系统及用电监控系统运用,大力推行非现场检查。
“我们严格设定现场检查条件,能通过非现场完成的执法检查绝不开展现场检查,能通过系统或备案台账查阅的资料绝不向企业调取,以‘无感式’执法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通过非现场方式检查企业750家次,非现场执法占比达59.7%。
帮扶纠错成为“主流”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把监督帮扶、推动整改贯穿执法检查全过程,在查处问题的同时提出整改要求或建议,对发现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集体研判,依法可以不予处罚的积极跟踪整改,对立案调查后积极完成整改的依法低限处罚,有效增强了企业自查自纠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去年同期相比,检查发现企业环境违法问题数量明显下降。
“今年以来,我们实施‘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主动找到’的‘五到’工作法,组织开展3次区域典型企业圆桌座谈会议,27条问题建议全部建档造册专人专办;通过‘点单式’执法帮扶为21家企业解决环保问题40余个;为包装印刷、印染废水行业编制《“一业一册”环境管理合规指引手册》,并将橡胶、一般固废行业手册推广至168家企业,有效解决问题近200个。”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
综合查一次成为“共识”
“以前一天有好几个部门来检查,现在好了,你们一块儿来一次,一些交叉管理的事项一次就说清楚了,不用我们再跑来跑去接受询问。”某涉水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时说。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着力破解执法监管“条块分割”“信息壁垒”等问题,在合并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执法检查的基础上,针对环境风险隐患较高的企业,主动对接住建、应急等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动形成信息共享、制度共建、协同共治的监管模式。与去年同期相比,联合执法检查次数上升36.4%。
下一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将持续深化涉企行政检查规范工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