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0月14日讯 大屏实时跳动着企业排污数据,手机端不时弹出提示信息……10月13日,在青岛市即墨区北部污水处理厂,企业技术人员轻点屏幕,完成自查反馈。
这种“不碰面、全流程、智能化”的监管新模式,正悄然改变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方式。

▲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进出水水质。
“以前,我们需要佩戴执法记录仪、携带执法装备一家一家地去检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现在,借助非现场监管平台,只要在屏幕上一点,我们就能迅速了解企业环保政策落实和污处设施运行情况,不去现场就能完成检查。”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杨永超介绍。
向数据要效能,护航生态环境精准治理。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以数字化转型破解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的监管难题,依托用电监控、在线监测、固废管理等多个在线监测监控平台和市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平台,构建起“三端两侧”(大屏端、桌面端、移动端;政府侧、企业侧)一体化监管体系,通过规范统一、创新方式和信用赋能三维发力,成功打通排污许可、建设项目、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等32个业务系统,覆盖包装印刷、水泥制品制造、印染、危险废物处置等多个重点行业,建立企业监管“监测—报警—分析—调度—反馈”的线上闭环管理机制,设置企业自查环节,推动企业自查自律,构建起政企共治新格局。
除此之外,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还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以非现场监管平台为中枢,通过预警服务帮助企业避免因疏忽而违法。今年以来,累计向重点排污单位发送超标预警短信1300余条,成功化解环境隐患317个,形成“提醒服务—主动反馈—精准处置”的渐进式执法模式,获得企业广泛好评。针对线上巡查发现的环境违法线索,借助数据库系统一次性完成证据汇集,经审核后移交执法大队,实现精准执法。今年以来,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累计发现问题126项,问题发现率达15.83%,根据非现场线索推送,成功核实并查处涉机动车环检机构环境违法案件2起。
对于监管部门全新的非现场监管方式,被监管企业负责人表示:“执法人员通过非现场系统发现问题后,通过平台向企业端进行推送,并及时进行线上指导改正,我们环保专职人员自觉性提高了,环保管理工作更规范了。”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运用数字手段实现非现场监管。
按照国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创建涵盖6639家企业的执法信息库,依据企业环保信用状况实施“ABC”三级动态监管机制:对A级企业做到“无事不扰”;对B级企业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审慎启动现场检查;对C级企业加大抽查比例,并实现“双随机”检查全覆盖,同时联动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点单式”帮扶。今年以来,跨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28家次,跨层级联动检查51次,综合运用远程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812次,占执法总次数58.86%,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同比下降54.6%。
“让执法从‘治’向‘智’转变,建立起企业监管‘监测—报警—分析—调度—反馈’的线上闭环管理机制,切实消除监管盲区,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杨永超表示,通过非现场智慧监管新模式,既提升了监管效能、减轻了企业负担,又通过数据联通、智慧预警和信用赋能,激发了市场主体自律活力,构建了高效透明、政企互信的现代化环境监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