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8月11日讯 近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关于调整2025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名单的通知》,即墨区8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新纳入2025年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名单,全区有效期内正面清单企业达657家,总数居全市首位。
所谓“正面清单”,是指在生态环境执法活动中,对经筛选符合条件纳入的企业,采取减免现场检查、慎用查封扣押和加强帮扶等正面激励措施的清单。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是正面清单制度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将正面清单工作纳入每年生态环境执法计划,按照摸排梳理、汇总上报、研究讨论、公示公开等步骤,动态更新辖区正面清单企业。对出现环境违法情形、主体灭失、群众投诉强烈的企业则按程序予以移除。同时,生态环境部门还组织行业专家对未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提供“体检式”“一对一”帮扶,指导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争取早日达标入列,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带来的实惠。
▲执法人员通过执法终端,远程即可实现对企业的监管。
纳入正面清单并非放松监管,而是通过优化执法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对于清单内企业涉及的各类环保专项检查,我们主要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并运用无人机、雷达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同时引导清单内企业‘自巡查’管理,有效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若通过非现场方式发现违法线索,会先通知企业自查并提交书面报告及证明材料。经审核确需现场核实的,才按程序开展现场执法。”今年以来通过非现场方式检查企业750家次,非现场执法占比达59.68%,发现并解决问题66个,清单内企业实现了“自巡查”智慧监管全覆盖。
执法监管之外,还注重纾困解难强服务。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推进“执法+服务”的执法理念,组织对正面清单内企业现场帮扶指导,按照行业梳理企业的违法风险点,编制针对企业的服务手册,帮助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对正面清单企业开展非现场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据介绍,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需同时满足多项条件,例如企业污染治理及环保管理水平先进、环境信用评价连续2年以上为绿标、具备在线(用能、用电)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条件、之前1年内自动监测数据小时均值达标率99%以上等。如果企业5年内发生过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企业,或者涉及生活垃圾集中焚烧、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均不得纳入正面清单。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总结调整‘正面清单’企业管理模式,并通过跨部门‘体检’、倡导行业自律、鼓励公众监督等方式,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提升监管效率,让企业获利、环境受益,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